正泰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正泰文学 > 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 > 第184章

第184章


李邦华的话刚说完,兵科给事中曾应麟忍不住了,他拱手问:“李阁老,你说的道理我们都懂,但钱从何来?兵又从何来?”

“户部前些日子虽然有不少银子入库,但边军欠饷尚未补发,各地的军饷也都有亏钱,一旦把这些钱都花了,国库的那些钱怕是不够吧?”

“况且蓟州屡次兵变,不应在此驻军!”

曾应麟自以为说的有理有据,所以语气十分不友善。

在他的认知里,朝廷现在满打满算也只有一千万两银子。其中养心殿后面挖出二百万两,成国公府上查抄几百万两,在离京的勋贵手里抢了几百万两,仅此而已!

而且蓟州有过两次兵变,确实有不适合继续驻军的理由。

李邦华心中冷笑。

虽然他不知道内帑有多少钱,但国库存银超过了一千万两。

这些钱肯定够用。

实际上...国库加内帑存银已经超过了两千万两,如果算是其他财物折银,总数逼近三千万两。

而且九边大军已丢八边,除非那些士兵投降,否则之前拖欠的饷银根本不用补发。

吴三桂那边欠饷不足一百五十万两,虽然不少,但也不多。

而且新招募士兵才多少钱?

朝廷给士兵的钱主要包括两项,一是月粮,二是行粮。

月粮=工资。

行粮=出差补助。

边军去城四十里外才给口粮,而军镇腹地的官兵则不发口粮。因为腹地官兵不属于出差,所以不会发放行粮。

就算蓟州招募的士兵按照每人每月二两银子的标准,三万兵士一年也才消耗七十二万两银子。

对比辽东,这些钱根本不算什么。

李邦华眯着眼睛,悠悠说道:“钱的问题不劳曾大人费心了,国库不但有存银,而且很多。兵源的问题本官也考虑过,来源有三!”

“一,招募蓟州当地百姓!二,调山海关总兵高第的守军;三是蓟辽总督王永吉王大人的关宁军。”

“至于你说的蓟州屡次兵变,那些都属于人祸,与蓟州这个地方无关。”

朝堂之上,安静的有些可怕。

李邦华太敢说了,先不提他的兵源对策,但就蓟州兵变的言论,就触及到朝廷和皇帝的逆鳞。

他怎么敢的啊?

众人一番对视后,最后将目光落到崇祯身上。

崇祯一脸平静的坐在龙椅上,开始回忆历史。

蓟州兵变...

这是史书都不愿记载的事件,自此之后明军开始日落西山。

蓟州兵变对于大明的影响十分深远!

第一次蓟州兵变是万历二十三年,明史记载两千多戚家军不满粮饷,兵变被杀。第二次是己巳之变时,驻守在蓟密永防线的十万大军成建制投降建奴。

第一次兵变并非戚家军不满粮饷,实际是朝廷内部斗争的延续。

万历二十年,时任戚家军主帅吴惟忠领兵奉命入朝抗倭。围攻平壤时朝廷承诺第一个攻上平壤城头的赏银五千两,朝鲜史册以及明史皆记载。

但首先登城的戚家军既没有领到赏银,还被欠饷。戚家军讨薪未成,被王保诱杀,冠以“兵变”的罪名。紧接着吴惟忠被罢黜,戚家军被遣返原籍。

戚家军真的兵变了吗?

当然没有!

究其根本是党争带来的恶果。

戚继光由于受到万历和张居正的信任,加之戚家军百战百胜,所以戚家军地位不断上升,成为明军的楷模军队。这引起了其他军队,尤其是辽东兵的不满。
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